Under investment is riskier than over investment
2025年,美国经济正上演一场“冰与火”的极端分化。哈佛大学经济学家杰森·弗曼的研究发现,2025年上半年美国GDP增长几乎完全由数据中心和信息技术推动,如果剔除这些技术领域,增长率仅为0.1%。这场由AI驱动的经济热潮背后,是一场科技巨头的万亿级基建豪赌。在这场算力军备竞赛中,巨头们信奉一个核心逻辑:投资不足的风险远大于过度投资的风险。宁可过度建设,也不能在AI革命中掉队。
投资狂潮:万亿赌注下的AI基建
OpenAI宣布将投入约1.4万亿美元,建设超30吉瓦的计算基础设施,目标每周新增1吉瓦。马斯克的xAI也计划在5年内使AI算力达到等价于5000万台H100的量级。这些数字并非孤例——前特斯拉供应链总监王辰晟指出,OpenAI已与英伟达、AMD、博通等签下数十吉瓦的意向,仅公开部分就达1.5万亿美元规模。更激进的是,OpenAI还包下了三星和海力士每月90万片晶圆的产能,占了DRAM市场的三分之一和HBM市场的60%。

为什么科技巨头如此疯狂?字节跳动数据中心与能源项目经理徐熠兴(Ethan Xu)点破了关键:“大部分公司现在都意识到——Underinvestment is riskier than over investment。”投资不足可能导致企业在AI竞争中落后,甚至面临生存危机;而过度投资的风险则有封顶——多余的算力可用于内部效率提升或转售。正如王辰晟所言:“没有人想当诺基亚。”在这场关乎未来的赌局中,巨头们宁愿押注万亿,也不愿错失良机。
巨头角逐:谁在领跑算力军备竞赛?
OpenAI无疑是最大胆的玩家。其Stargate项目目标10吉瓦,但徐熠兴认为这只是开始,“野心可能是十倍以上”。Meta则在爱达荷州和俄亥俄州圈地建厂,新建的5吉瓦数据中心规模堪比大半个曼哈顿。马斯克的xAI更以“电力优先”策略横扫市场,据公开信息,其孟菲斯数据中心部署了160台涡轮发电机,锁定了美国70%的燃气涡轮机库存。

相比之下,微软、Google和亚马逊显得“稳健”,但微软近期也加速布局,落成了“全球最大之一的AI数据中心”。王辰晟分析,云厂商因已有超10吉瓦的现有数据中心,基数不同导致增长策略差异。但所有玩家都在供应链上疯狂卡位——从GPU、存储器到变压器,无人敢松懈。
能源困局:电力的致命短板
然而,这场豪赌面临一个硬约束:电力。英伟达CEO黄仁勋直言:“我可以生产出所有GPU,但最大问题是没有电。”美国电力系统增长缓慢,过去二十年年均增速低于1%,而中国高达5-7%。更严峻的是,美国每年需新增80吉瓦发电量以满足需求,但实际仅能增加50-60吉瓦,每年缺口达20吉瓦——相当于2-3个纽约市的用电量。按此趋势,未来五年美国将面临100吉瓦的电力缺口。

电网脆弱性加剧了危机。美国建一条长距离传输线需7-12年,审批流程冗长。徐熠兴指出:“输电线路可能需经过数百个农场主,只要一人反对就得绕道。”因此,科技巨头被迫自建发电设施,如OpenAI将Stargate项目设在德州西部,利用当地风光资源实现能源自治。
技术破局:从54伏到800伏的电力革命
为提升能效,技术革新迫在眉睫。传统数据中心使用54伏直流电供电,但新一代GPU如英伟达GB200的机柜功率达100千瓦,未来甚至迈向1兆瓦。用54伏供电时,一个兆瓦机柜需200公斤铜,损耗高达22%。英伟达近期推出800伏高压直流方案,能将损耗降至0.6%,并大幅减少用铜量。
王辰晟解释,这一变革需全产业链配合,分阶段推进:从415伏交流转400伏直流,再过渡到800伏,最终目标是将端到端效率提至99%。但当前数据中心仍以交流电为主,变革尚需时日。
主题核心:为什么投资不足风险更大?
“Underinvestment is riskier than over investment”的逻辑根植于AI行业的赢家通吃特性。徐熠兴分析,谁最先获得AGI或最佳模型,就可能占据大部分市场;投资不足的风险是生死存亡,而过度投资的风险有封顶——固定资产可转售或用于内部优化。王辰晟补充:“比尔·盖茨总会吃掉安迪·格鲁夫”——硬件基础决定软件上限。Meta训练Llama时,算力已用于内容过滤等内部需求,闲置资源也能创造价值。

经济账也支持这一观点。Google计算显示,在爱荷华州建1吉瓦集中式数据中心,比分布式年省5亿美元。训练GPT-4需16000张H100卡耗时90天,而更高级模型需指数级算力,推动集群从万卡迈向百万卡规模。推理占比已从训练主导转向60%以上,未来或达80%,意味着算力需求从“工厂式”训练转为“电厂式”持续负载。
地理与政策:中美对比的启示
中美电力建设差距悬殊:中国2024年新增电力495吉瓦,美国仅51吉瓦。徐熠兴指出三大原因:中国有全国统一规划(如西电东送),审批高效,且设备成本低(中国太阳能年装机量超全球总和)。美国则受制于分散规划、土地谈判及供应链短板——变压器用的取向硅钢,美国年产能25万吨,而中国宝钢达200万吨。

巨头们正绕过电网瓶颈,自建发电设施。xAI用涡轮发电机补足并网空窗期;Sam Altman投资核裂变公司Oklo,尽管商业化需至2030年,股价已疯涨。这场能源战争,从燃气轮机到核能,从变压器到铜材,全链短缺凸显了物理极限的挑战。
结论:未来的博弈
AI大基建不仅是技术竞赛,更是能源、资本与政策的终极博弈。在“电力即算力”的时代,投资不足可能意味着淘汰,而过度投资虽存泡沫风险,但被视为“结构性安全赌局”。正如徐熠兴所言:“我们拭目以待今年美国GDP增长中数据中心贡献的比例——即使达70%也不意外。”这场万亿豪赌的终局,将决定谁主宰AI未来,而电力的疆界,正成为智能的疆界。

